-
黄梅戏名家吴琼
1980年包括吴琼在内的五朵金花毕业了,同时进入黄梅戏剧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无意中在资料馆门口听到了严凤英的《三年日月浓如酒》,她觉得这是她听过的最好听的段子了,于是开始学习严凤英的唱腔。她借来资料天天对着一棵小树练习,后来终于练成了。那棵小树也比树先开花。随之她主演了《女驸马》,她把严凤英模仿的惟妙惟肖,就像活生生的小严凤英。这场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还送到国外去演出...
-
黄梅戏名家刘红
1967年生人;现在安徽黄梅戏学校任教。 1978年-1983年就读于安徽黄梅戏学校表演专业。 1983年-1988年在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工作。 期间曾任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庆市妇联;曾获得安庆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5年在第一届全国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中获“十佳演员”称号。 1989年全国首届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十佳演员”称号。...
-
黄梅戏发展的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这时期的黄梅戏在宿松、怀宁的皖江一带(现在的安庆地区),只是一些农民、手工业艺人如竹木匠、织工、裁缝等用山歌、茶歌等结合旱船龙舟民间歌舞形式,在庙会上或过年过节时演出、演唱,他们由一人牵头,把志愿者联络在一起,业余时间,自由结合,演唱完毕,各自散去,下次再演唱,重新组合。而这一次的组合,与上一次的人员,就不一定相同了。这种演出、演唱,纯粹是自娱自乐...
-
黄梅戏发展历史阶段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舞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
-
黄梅戏做工形成的历史阶段
黄梅戏做工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黄梅戏小戏阶段至王少舫介入黄梅戏剧种以前。这一时期,黄梅戏演出的大多是传统剧目。身段做工,尚处于简单粗糙原生态的表演状态。在简陋、甚至不能称其为舞台的表演区,几乎没有什么复杂的场面调度,身段动作也极其简单,演员根据唱词内容做些相应的动作,只要符合剧中人物身份,身段做工可以不受约束自由发挥。老艺人不知表演程式为何物,所以...
-
黄梅戏会馆演出安排
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感受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与家人、友人、爱人过一个别具特色的新春之夜 营业时间:每晚6:30 演出时间:每晚8:30 地点:人民路633号 购票须知 1-4人可在一/二楼卡座观赏演出。 6人以上可在大厅红木八仙桌观赏演出。 家庭聚会/商务洽谈可在一/二楼包厢休闲娱乐 卡座可进入会馆当场购票。订座(红木八仙桌、包厢)可拨打:0556-5585235 5595235 安庆市居民凭老年证...
-
黄梅戏优秀演员周源源
周源源,国家二级演员。 周源源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专科学校,是96安徽省黄梅“黄山杯”大奖赛“十佳”演员、98届黄梅戏“严凤英奖”大赛银奖及中国戏剧“红梅”奖大赛“大奖”获得者。 她嗓音清亮,唱腔优美动听,扮相秀丽大方,表演潇洒自然。曾在舞台剧《天仙配》中饰七仙女、《红楼梦》中饰宝钗、《红丝错》饰昌榴月、《喜荣归》中饰崔秀英,并在黄梅戏电视剧《家》《秋》中扮演主角...
-
黄梅戏优秀演员俞士伟
俞士伟,出生于1945年,安徽六安人。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财贸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顾问、安徽省黄梅戏爱好者协会顾问。 俞士伟毕业于安徽省皖西艺术学校。曾获安徽省1979年文艺调演演员一等奖、安徽省首届中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演员特别奖、安徽省首届江淮之秋歌舞节戏曲声乐表演一等奖、全国化工职工文艺调演地方戏曲联唱节目最佳奖。 他曾饰演《女驸马》中的刘文举...
-
黄梅戏优秀演员余顺
余顺,国家一级演员。 余顺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是96年安徽省黄梅戏“黄山杯”大赛“十佳”演员,98年首届黄梅戏“严凤英奖”大赛金奖获得者。 他表演朴实大方,唱腔韵味浓郁,基本功扎实,文武兼备。他在舞台剧《天仙配》中饰演董永、《女驸马》中饰演李兆廷、《花园扎枪》中饰演高怀德、《啼笑因缘》中饰演樊家树、《木瓜上市》中饰演木瓜,人物形象各不相同,是深受观众及专家好评的主要小生演员之一...
-
黄梅戏主调 黄梅戏有多少调
黄梅戏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过,唱腔非常的圆润,给人一种不同的戏剧美,很多人想要去学习黄梅戏,但是一直找不到相应的技巧,那么在这里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关于黄梅戏到底有哪些调。 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