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儒天 黄梅戏音乐工作者 陈儒天
陈儒天,男,黄梅戏作曲家。 陈儒天1962年毕业于安庆戏校(即现在的省黄梅戏学校)音乐系,毕业后就到安庆黄梅戏剧团青年队(即现在的安庆市黄梅戏三团)工作,后来调入安庆黄梅戏一团,1980年又调到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即现在的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一直工作至今。 他与黄梅戏第三代领军人物韩再芬合作多年,从《郑小姣》到《徽州女人》、《公司》,又在为韩再芬整理100首唱腔,推出10张唱片...
-
邓新生严凤英黄梅戏之春
作者:邓新生 假若京剧没有梅兰芳; 假若汉剧没有陈伯华; 假若越剧没有袁雪芬; 假若豫剧没有常香玉。 不难设想,假若没有他们,这些戏曲剧种就会黯然失色,就不会有这些剧种的春天。 那么,假若黄梅戏没有严凤英,我们会说,没有严凤英,也就没有黄梅戏的春天。 严凤英,1930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生于安庆市龙门口余家祠堂的一个小披间里。 罗家岭(严凤英家乡)乡民和孩子爱唱黄梅调和山歌。每当春天...
-
赵媛媛 黄梅戏旦行演员 赵媛媛
赵媛媛,女,黄梅戏旦角。 1980年14岁的赵媛媛考入了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从此走上黄梅戏表演生涯。此后,她主演过多部舞台大戏,曾在《孔雀东南飞》、《状元女与博士郎》、《富贵图》、《柳暗花明》、《山乡情悠悠》、《公主与皇帝》、《泪洒相思地》、《桃花女》、《打金枝》、《审婿招婿》等知名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塑造了多个不同的舞台形象,不仅深得黄梅戏迷们的青睐,也获得了众多殊荣...
-
许桂枝 黄梅戏旦行演员 许桂枝
许桂枝,女,黄梅戏旦角。 许桂枝走进黄梅戏艺术的大门,并非家传,而是从小就受到周围乡邻的影响,没事就爱哼几句黄梅小调,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1970年7月,正当黄梅戏处于低潮的时期,许桂枝义无返顾地考进县黄梅戏剧团,并通过自身的辛苦努力,很快成为黄梅戏舞台上一个小有名气的演员。由于她唱腔优美、台风大方、表演突出,被当地百姓赞誉为“桐城小花”。有了名气的“小花”,并没有忘记将她培育成长的乡亲父老...
-
著名黄梅戏编剧邓新生简介
邓新生 男,1960年生,1975年进东至县黄梅戏剧团当演员,1989年调到岳西县文化局任专职编剧,2006年聘为怀宁县文体局二级编剧(其间任《黄梅戏艺术》杂志责任编辑、执行副主编,《戏剧创作》执行副主编,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特约编剧,再芬黄梅戏剧院特约编剧,安庆市黄梅戏老艺术家协会秘书长)。自16岁开始创作戏曲剧本以来,发表、上演、获奖的大小剧本达75出...
-
著名黄梅戏作曲家-徐代泉
徐代泉 一级作曲,高级讲师。男,1940年7月出生,安徽全椒人。原任教于安徽艺术学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曾任戏剧系戏曲音乐教研室主任二十多年,2000年退休。毕业于安徽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及研究生导师。 主要业绩:徐代泉 先生 从事音乐教育近五十年,曾教过基本乐理、试唱练耳、和声、旋律写作、黄梅戏音乐、黄梅戏作曲、京剧音乐等课程,并为60...
-
程学勤 黄梅戏音乐工作者 程学勤
程学勤,男,黄梅戏作曲家。 自幼生长在黄梅戏故乡安庆市怀宁县农村,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团体的演出和农村中传唱的黄梅音调及丰富的民歌,给童年时代的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情感的熏陶。从此,程学勤就痴迷上了音乐,六岁时,他碰到一个瞎眼算命先生边走边拉二胡,觉得特别好听,就跟在他后面一直走了10里路,听完后又独自走了10里路返回,回到家还为此挨了一顿打。从此,他就疯狂爱上了音乐。上中学时...
-
潜山县黄梅戏剧团黄金搭档陈晓玲汪卫国
他们是生活上的好兄妹,舞台上的好搭档,业务上的领头羊;他们同台演出十几本,塑造了十几个不同角色的艺术形象。共同努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有欢笑、有泪水、有辛酸、有苦恼、有时也吵吵闹闹,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黄梅戏舞台艺术,他们是潜山县黄梅戏剧团 最默契的舞台伴侣——陈晓玲、汪卫国! 潜山县黄梅戏剧团 国家一级演员——陈晓玲 潜山县黄梅戏剧团 国家二级演员——汪卫国 潜山县黄梅戏剧团...
-
潘璟琍筱玉琴 黄梅戏旦行演员 潘璟琍
潘璟琍,女,黄梅戏旦角。安徽安庆市人。艺名筱玉琴。 自幼随父潘泽海学戏,6岁便登台献艺,演带“孩儿发”的幼童或“娃娃生”。父亲搭的班子“跑码头”四处飘泊,因此她从小就过惯了流浪的生活,这也给她以后塑造人物打下了基础。1947年,随父所搭丁老六的班子进安庆市,落脚“民众”班。 父亲潘泽海是当时知名的花旦,由于父亲亲自执教,因此潘璟琍会的戏很多,15岁便可“顶梁”演出。当时“坤角”(即女演员)不多...
-
桂遇秋 黄梅戏史论研究者 桂遇秋
桂遇秋,男,黄梅戏史论研究者。笔名莫诚斋、学犁、馨洁,湖北省黄梅县人。 自1950年8月参加工作起,长期在宣传、文化部门从事黄梅戏艺术、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共发表、出版了黄梅戏史论、民间文学、地方风物、党史人物等方面论文、传记、散文200余篇(册)、约三百余万字。1963年,群盖堂等社出版了他创作、改编的《新拾棉花》、《李益卖女》、《过界岭》和《刘老汉猛斗铁算盘》等小戏、唱词4册...